2025年10月17日,“推进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课题结题论证会在湖北大学附属小学举行。本次会议特邀湖北大学政法学院专家、课题主持单位负责人及课题组全体成员共同参会,围绕课题研究成果展开深入研讨与鉴定。
会上,课题组主持人吴卫东副校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作研究工作汇报,系统阐述了课题研究背景、核心思路与实施路径。课题组以“分层设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为原则,历经2年扎实研究,构建起覆盖学前、小学、中学至高等教育阶段的法治教育目标体系,明确各学段课时标准与核心内容,结合教多学科知识,通过大中小学教师的共同,参与尝试构建一个系统的以“德法合育”为中心的深化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课题组负责人专家代表卢瑶老师系统梳理了课题研究的整体脉络与核心成果。她指出,课题组历经2年时间,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案例研讨等多种方式,本课题突出以“德法合育”为中心的理念,综合采用“行德以礼”“由礼生法”“以法护德”,三种方式,将道德贯穿于生活实践中,将德育与法育的深度融合,以法治支撑道德素质提高,深化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构建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内外协同”的法治教育一体化框架,为不同学段法治教育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科学依据。课题研究不仅为附小法治教育注入新活力,更成为推动学校德育科研升级的“加速器”。
随后课题组成员代表依次发言。孙琴老师说到,在语文学科践行中小学生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核心是将法治精神融入文本解读与表达实践,以“文”为载体传递规则意识,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朱冰老师也谈到了,她对“德法合育”的落地路径与学科价值有了全新认知,核心收获集中在“三维实践”与“学科协同”两大层面。将抽象道德转化为可感的言行规范和法律规则的转化逻辑。吴玲老师在发言中讲到,用好我们教育第一主阵地学校及学科课堂,数学并非止于数学,还可以育人、塑德、传法。行德以礼,由礼生法,以法护德,从而达到德法合育,推进全民素质素养水平提升。

在课题专家组姚迎春、翟艳芳老师提问与答辩环节,课题组重点介绍了创新研究成果:论文《未成年人“德法合育”思想的历史渊源和时代价值》、《深化未成年人“德法合育”建设的基本路径研究》拟从“守正、创新、前行”三个方面对深化未成年人“德法合治”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守正——未成年人“德法合治”的历史渊源。创新——未成年人“德法合治”的时代价值。前行——未成年人“德法合治”的未来方向。第一,“行德以礼”,对未成年的教育应以道德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第二,“由礼生法”,从未成年人的角度来说,对国家的“忠”、对父母的“孝”、对朋友的“义”、 对社会的“信”都是重要领域的道德,必须得到传承和发扬,也需要用法律加以规范和完善。第三,“以法护德”,道德的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用法治来维护礼治。构建“校内+校外”协同育人体系,整合法学专家、律师志愿者等力量,打造“模拟法庭”“法治研学”等实践品牌活动,形成可复制的实施范式,通过课堂观察、实践表现等维度,精准监测学生法治素养发展水平。构建了“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一体化教育体系。研究团队通过调研,提炼出“基础认知—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阶梯式培养路径,创新推出“法治情境体验课”“跨学段法治实践营”等特色教学模式,实现法治教育与德育、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课题专家组姚迎春、翟艳芳和卢瑶老师在查阅过程性资料、现场质询答辩后,一致认为该课题研究目标明确、方法科学,直面大中小学法治教育衔接重点,聚焦青少年法治教育精准化推进,构建的课程体系、师资团队与实践阵地建设模式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研究资料翔实、成果丰硕,圆满完成预期任务,通过结题。专家建议进一步扩大成果推广范围,推动法治教育一体化落地见效。

在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课题研究结题会的尾声,课题组专家和成员系统梳理了学校在课题研究中的实践探索与成果:从构建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法治教育校本课程,到创新“课堂教学+实践体验”的法治教育模式,再到建立家校社协同的法治育人机制,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汗水。
课题负责人卫月琴校长表示,结题是新起点,后续将依托课题成果,持续完善湖大附小家校联动机制,推动法治教育资源跨学段共享,让法治精神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深深扎根。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法治根基。此次结题会的召开,标志着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研究迈出关键一步,为新时代青少年法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实践路径。
此次课题结题并非终点,而是湖大附小德育科研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未来,学校将以该课题研究成果为重要指引,进一步深化德育课题探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学生品德养成、行为规范、价值引领等核心领域,持续优化德育课程体系,创新德育实践路径,强化德育科研团队建设。通过以研促教、以教践研的良性循环,不断提升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让德育课题真正成为引领学校育人质量提升的“指南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